石雕技法及技法介紹石雕培訓

  • A+
所屬分類:資訊
摘要

它是石雕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技法。圓雕一般都先從正面構圖為主,然后進行“開雕”雕刻。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像凸起的雕刻技法。鏤雕和鏈雕是圓雕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常與圓雕或其它技法相結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現力。鏤雕也稱鏤空,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物像的部分保留下來。雕刻畫面的繪制多取人物故事、花鳥蔬菜及博古器皿等為題材。

石雕技法1、圓雕:

圓雕一般也稱為立體雕刻,是藝術整體運用在雕刻上的表現。 它要求雕刻師雕刻物體的所有六個面。 它是石雕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技法。

對于圓形雕塑,一般從正面構圖,然后進行“開雕”。 同時,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都以統一、和諧的方式構思。 只有這樣,圓形雕塑才能承受觀賞者全方位的“視角”。

因此,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 從長度、寬度到厚度,一切都必須與實際物體成比例,然后雕刻師會按照比例“切割坯料”。 “沖裁”是圓雕的第一道工序,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尤其是大型圓雕,需要先對粘土進行“留白”。 修改完“泥稿”后,就可以正式畫在石頭上了。 “做空白”。 “下料”的目的是保證雕刻的每個部件都能滿足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后用刀雕刻出生動逼真的作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石雕題材不斷拓展,石雕技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在圓雕技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鏤空雕刻和鏈雕。 在表現內容上,也從獨立的個體發(fā)展到人物、動物、風景等相結合的大型群雕,使得圓雕在技法和內容上更加豐富和完整。 同一件圓雕作品,往往融合了圓雕、透雕、鏈雕等多種技法。

石雕技法2、浮雕和透雕

浮雕是在石頭上進行雕刻,使物體圖像凸出的一種雕刻技術。 它與圓雕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浮雕僅從正面方向表現出物體的“半立體感”,而背面方向要么附著在石頭上,要么簡單地根據物體的情況進行雕刻。石層。 為了提升物體圖像,自然要去除非物體圖像部分。 如果非物體圖像部分的深度較淺,則凸起的物體圖像也會較淺。 此類雕塑稱為淺浮雕,反之亦然。 用于高浮雕。 高浮雕更接近圓形雕塑。

_雕刻手法的種類_雕刻的手法主要有

浮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它是繼圓雕之后出現的一種裝飾雕刻技法。 多雕刻在石壁或木柱表面,如北魏太和十八年洛陽龍門石窟固陽洞佛龕。 陜西西安唐太宗昭陵石門楣浮雕、六馬浮雕等。

壽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臺四面雕刻和印章方柱四面。 雖然由于材質的原因,與中國歷代的浮雕作品在體量上存在巨大差異,但中國傳統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的影響卻很大。 薄雕、透雕是借鑒中國古代寺廟、宮殿、樓閣、橋梁、村舍等裝飾雕刻以及摩崖石刻、磚雕、木雕等技法而發(fā)展起來的。

浮雕材料的選擇十分注重石材的色彩層次清晰、石材表面寬闊光滑。 因此,最好選擇顏色層次清晰、厚度薄的石材。 用外層石色雕琢景物,用內層石色為基底,形成自然的套色。 對于兩層顏色的,可以用上層石色進行雕刻,下層作為基材,或者在基材上添加寓意,就像浮雕和玉畫相得益彰一樣。 色階有多個層次,可用于雕刻高浮雕作品。 這樣,藝術效果就會更加理想。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圖像突出的部分,而將后面部分部分或完全鏤空的稱為透雕。 透雕、透雕、鏈雕的異同在于,三者都是產量高、穿透力強,但透雕的背面多以屏風的形式表現,可分為單面透雕以及雙面鏤空雕刻。 單面鏤空雕刻只雕刻正面,而雙面鏤空雕刻則雕刻正面和背面。 無論單面鏤空還是雙面鏤空,它們都與鏤空、鏈雕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即鏤空和鏈雕都是360度全方位雕刻,不是正反面。 因此,透雕和鏈雕都屬于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石雕技法3、薄意

博藝是壽山石雕的專用術語,也是壽山石雕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 因其雕刻淺淺如畫,故又稱“刀畫”。 博藝是由浮雕技法逐漸衍生出來的。 它比淺浮雕“淺”。 因雕刻層薄,繪畫豐富,故稱“博藝”。 博邑雕刻以“重雅、工細、貼近畫理”而著稱。 集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 它是介于繪畫和雕塑之間的一門獨特的藝術。 正因為如此,優(yōu)秀的博邑雕刻作品往往具有非凡的藝術魅力,特別具有欣賞價值。 博藝不僅以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聞名于壽山石圈,而且因其高超的雕刻技藝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與其他雕刻技藝相比,它不僅要求雕刻師掌握高超的雕刻技藝和深厚的功力,而且要求他們在書法、篆刻、國畫、詩詞音樂等方面有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和造詣,以及高雅的思想。 。 藝術境界。

壽山石藝術能從民間工藝品中脫穎而出,將中國畫的畫論融入石中,將天地萬物凝聚在一個狹小的空間里,成為一種充滿人文氣息的獨特藝術。 這有賴于藝術家永無止境的追求。 精神。 經過以林青青為代表的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和不斷實踐,薄易的作品已成為一幅畫、一首詩。 其藝術形式、風格特征和欣賞價值已獨立于壽山石雕藝術之中。 該系統堪稱我國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由于薄雕淺淺如畫,耗材極少,特別適合雕刻田黃石、芙蓉石等名貴原石。 田黃石被譽為“金價三倍”。 一分錢一分貨,雕刻時即使是石片也不會丟失。

雕刻手法的種類__雕刻的手法主要有

概括起來,博邑雕刻有幾個特點。 一、選材要嚴格:選擇優(yōu)質石材,如田黃、芙蓉、荔枝凍等,尤其是帶皮的。 其次,技藝要高:很多田黃石珍品都是出自壽山石雕大師之手。 三是精于相石:壽山石中,凍石、田黃、芙蓉石等名貴稀有石種價值極高。 雕刻前必須仔細研究石材的裂紋方向、表面利用、疤痕處理等。 因此,有“雕刻雕塑的人不敢用眼睛去雕刻,而要仔細觀察曲線和形狀,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的說法。 四、清石要細:根據腹稿的設計,篩選出應剔除的,完善雕刻。 五、畫畫要美觀:用筆在石頭上畫畫,畫面要精美。 六、勾勒要輕:用鋒利的刀劃線,將線輕輕定位在畫筆的線上。 七是校對稿件,打磨至完美:校對效果時,有皮的用水,無皮的用粉。

總而言之,通靈石與高超技藝的結合,博一的作品才能真正達到“開心不乏技,鮮活有意,意無窮”的境界。

鏤空和鏈雕

鏤空雕和鏈雕是圓雕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 它們通常與圓形雕刻或其他技術相結合,使雕塑更具表現力。

雕花又稱鏤空,即把石材上不表達形象的部分鏤空,保留能表現形象的部分。 由于鏤空雕刻難度很大,從石材的選擇、作品的布局、工具的配置到雕刻的程序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不同。 雕刻用的石材必須細膩純凈,特別是鏤空部分,不能有裂紋或高密度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 雕刻所用的工具除了一般的雕刻工具外,還需要長臂鑿子、挑刀、底鏟、鉤刀、小鋸等專用工具。 由于鏤空雕刻的內部風景采用圓周方向的方法來克服操作困難,所以鏤空風景的設計要求是最好有多個側面是透明的。 一般來說,開的方向越多,孔越密,就越容易雕刻,效果也越好。 雕刻的過程是“先外后內”。 外景及其他襯景的沖裁、切割工序完成后才能進行雕刻。

鏈雕是將一塊石頭挖空,雕刻出整條可移動的石鏈的雕刻方法。 此法源于玉雕,但比玉雕難度更大,因為石頭并不比玉堅韌。 如果不小心,鏈條就會斷裂,石頭就會被毀壞。 。

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非常高,必須嚴格挑選和鑒定。 一般情況下,細、硬、純凈、無結構的壽山石比較適合。 在孕育相位石的時候,也應該特別小心、細致。 首先,必須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能夠巧妙地避免出現裂紋和砂格。 雕刻時,鏈條可以和其他場景同時制作,但不能急于將戒指刺穿和取出。 必須等待作品打磨完畢,然后慢慢取下戒指。

雕刻手法的種類_雕刻的手法主要有_

脫環(huán)是一項非常精細且極其困難的工作。 先用小鉆孔,每個孔之間留有輕微的距離,然后用特制的小鏈刀或針鉆按順序小心地將環(huán)一一取下,并用“可返修打樣膏”固定,直至完成。 鏈節(jié)雕刻完畢后,將膠合部分浸泡在溫水中,慢慢脫落。

微型雕刻

微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微小細節(jié)而聞名的雕刻技術。 中國細密雕塑有著悠久的歷史。 早在殷商時期,甲骨文中就出現了微雕。 戰(zhàn)國時期的印章小如小米,但印章是紅白相間的。 王樹園的著名作品《核船》也是中國歷史上微縮雕塑藝術的經典之作。

篆刻藝術是微雕藝術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 明清以來,不少文人墨客用鐵筆在篆刻狹小的空間里題字作畫,以抒發(fā)情趣、自娛自樂。 壽山石成為印章材料后,壽山石微雕藝術也開始出現。 清初,楊選、刁斌都在壽山石刻上刻有奇特圖案的小字。 “西門伯益派”雕塑大師林青青,經常用極細的筆法在草叢、石縫中進行雕刻。 后來,有人會在印章的方柱四面刻上極其精細的古詩詞,上面寫著自己的名字和制作年份。

20世紀60年代,隨著放大鏡等先進科學儀器在微雕領域的應用,微雕藝術成為一門獨特的新藝術。 作品中刻的字越來越小,內容卻越來越多。

微型雕刻特別注重材料的選擇。 石材紋理必須絕對純凈,不能容忍有砂格、裂紋,因為半個砂點可能要刻10多個漢字。 其次村莊入口牌坊,微雕刀也是特殊的薄刀,必須既呈錐度又鋒利。 第三,必須有特別純熟的書法、國畫功底,才能在雕刻時進行“刻意雕琢”。 第四,要屏住呼吸,全神貫注,集中思想,一口氣把每一個細節(jié)都做好。 第五,劍法動作要穩(wěn)、準、狠。 只有這樣,書法和劍法才能完美統一。

微型雕刻藝術是“最小細節(jié)的藝術”。 越精細,做工越精細,價值也就越高。 微雕也是一門非常注重畫面和構圖的藝術。 這就是“本質的意義”。 微雕雕刻師首先必須有深厚的書畫功底。 雖然微雕極其細微,肉眼無法辨認,但在放大鏡下依然十分精美,就像大型書法杰作一樣。

紐扣雕刻

雕刻手法的種類__雕刻的手法主要有

紐扣雕刻專指印章上部紐扣的雕刻。 屬于圓雕范疇,具有豐富的立體效果。 但與圓雕相比,它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一是物體圖像較小,受限于印章的尺度,一般小于10立方厘米; 其次,它只表現物體形象的上部,不像圓形雕塑需要全方位表達; 另外,紐扣雕刻的內容多為動物,尤其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如:螭、獅、龍、虎、辟邪、饕餮等。因此,紐扣雕刻也被稱為“獸紐”。

紐扣雕刻的歷史與印章息息相關。 有封印,才會有按鈕。 據有關歷史考證,最早的印章始于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 原來的印章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王公將相、大臣達官貴人的專用品。 原來的封印按鈕也非常簡單樸素。 只是在印章上方鉆了一個小孔,以便系緊領帶以方便攜帶,所以印章扣也被稱為“印鼻子”。 隨著歷史的不斷發(fā)展,根據使用者的職位和官銜的不同,印章的材質和紋飾也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 例如,秦朝的官璽不僅采用金、銀、銅等不同材質來區(qū)分官職等級,而且在印鈕的裝飾上也加以區(qū)分。 漢代皇帝用玉印有虎扣,太子、諸侯、宰相、太子、三王子、將軍用金印有龜扣,俸祿兩千石的傣族官員用銅印紐……此后,歷朝歷代,上至帝王,下至各級官員,所用的印章紐扣,多為尺、獅、龍、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駱駝、鳥、敖、熊。 、 蝙蝠和十。 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

封切

篆刻的歷史始于秦代。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下令統一推廣小篆的使用。 篆書成為刻在篆面上的內容。 它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獨特的雕刻藝術。 由于古代篆刻均以金、銀、銅、玉為材料,直到元代王冕首創(chuàng)花乳石刻,石篆刻的歷史才翻開了第三頁。

由于石篆刻與印章有著密切的關系,石篆刻的歷史,形象地說,就是寫在印面上的。 明代,文彭首創(chuàng)書法刻印側字。 清代丁敬等人以削刀追古意。 其剛健的風格流行于江浙一帶,成為“浙派”。 后來鄧石如在繪畫中加入書法,將刀法和筆法融為一體,改變了秦漢版畫藝術的風格,被譽為“鄧派”。 到了清末,趙之謙吸收了當時出土的秦漢泉、奚等銘文,融入自己的印章中,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風格。 民國時期,吳昌碩在漢印及前人的基礎上,集詩、書、畫、篆刻于一體。 他的功力強大而雄偉。 后來,黃牧甫直接追秦漢,取得法律措施和圣旨。 他還擁有鋒利的劍法。 湖南的齊白石、福州的陳子芬都是著名的篆刻大師。

篆刻藝術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占有重要地位。 歷代皇帝的玉璽、御寶都是用篆刻的。 至于著名書畫家,則視篆刻為瑰寶。 每本書或每幅畫都必須刻有印章。 所謂詩、書、印、畫,缺一不可。

印章雕刻分為陽刻和陰刻兩種。 陽銘文多為白底紅文,筆畫往往纖細流暢; 殷銘文為紅底白字銘文,筆畫粗獷蒼勁,富有原碑文神韻。 陽雕與陰雕成對使用,相得益彰,格外耐人尋味。

_雕刻手法的種類_雕刻的手法主要有

篆刻特別注重篆書。 篆書有大篆、小篆等二十多種。 此外,還有“改篆”。 應使用哪種類型的篆書取決于印刷表面的布局。 一般情況下,最好用紅白相間的,這是極好的。 篆刻者應具有良好的篆書功底,熟悉書法的構圖。 壽山石篆刻作品往往不需要打磨,卻生動自然。

馬賽克

鑲嵌,又稱屏雕,屬于小浮雕的范疇。 金、玉首飾鑲嵌作為裝飾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鑲嵌與石雕的關系卻始于清初。 將壽山石雕鑲嵌在其他基層上的技術,是由20世紀70年代壽山石雕“東門派”傳人林壽侃首創(chuàng)。 具體流程是按照預先設計的畫面分解不同顏色的壽山石片,雕刻成浮雕,然后按照圖紙裝飾在漆屏、掛屏、桌屏或器物上。

壽山石鑲嵌的制作工藝由設計、雕刻、粘貼三個步驟組成。 設計包括“器形”和“雕刻畫面”兩部分。 這兩部分必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 圖紙定稿后,分解為幾個部分,繪制成分解圖。 然后根據設計要求,選擇合適材質和顏色的石片。 選材時不僅要有整體構思、合理配料,還要注意天然石材色彩的對比效果,使畫面更加耀眼、絢麗。

雕刻時,先將分解圖貼在石片上,按圖鋸坯。 除了與前景的連接外,還需要留有適當的剩余石頭,這樣成品才能緊密連接。 鑲嵌的雕刻方法與高浮雕類似,只不過是分解式的,但景物的凸起邊緣和側面要稍微向內傾斜,使作品更加飄逸、立體。

雕刻好的浮雕石塊經過光蠟處理后即可組合粘貼。 粘貼石雕的木板一般應略低于外框,底板上的油漆顏色宜為深色。 雕刻多以人物、故事、花鳥蔬菜、古代器物為題材。 布局宜疏不宜密,交錯宜簡不宜繁。 設計時不僅要使景物易于雕角,而且要達到完整的構圖,符合繪畫理論。

常用的粘合劑有面漆膏和樹脂粘合劑。 面漆膏適用于粘接大面積及不透明石材部位,樹脂膠適用于粘接白色或透明景物。 風景雕刻是根據藝術品一一粘貼在器物表面的。 粘貼完畢并檢查完畢后,應平放晾干。 如果是用漆糊粘貼的,則需放入地窖內,幾天后即可取出展示。

weinxin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