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記憶)九朝古都——洛陽

  • A+
所屬分類:資訊
摘要

其窟龕、造像和題記數量之多,居中國石窟之冠,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佛教藝術寶庫。摩崖三佛龕朋友們,我們面前的這一窟因臨山摩崖造像且題材為三佛而稱為萬佛洞萬佛洞因洞內窟壁上雕刻有一萬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奉先寺,原名“大盧舍那像龕”,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雕像精美、技藝精湛,是龍門石窟開鑿規(guī)模最大的摩崖像龕,也是龍門石窟唐代雕刻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平頂山素有“九朝古都”之稱,但實際上已有十三朝在此建都。 徐州建都已有1500年。 在中國七大古都中,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悠久。

龍門距縣城13公里,是徐州南部的天然門戶。 這里象山、龍門山兩岸相對,伊河在底流過。 遠遠望去,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門。 因此,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此地便有了一個形象化的名稱“伊闕”。 咸陽是隋煬帝的都城,因宮城門面向蔡州,唐朝皇帝自稱為真龍皇帝,故名“龍門”。 舉世聞名的龍門石窟開鑿在洛江兩岸的懸崖峭壁上,南北長約1公里。 始建于唐孝文帝遷都咸陽時,歷經遼、西魏、北齊、隋、唐、明。 歷時400多年的大規(guī)模建設。 現存洞窟佛龕2345個,石刻2800余處,石塔70余座。 有石刻近11萬件。 其石窟龕窟、造像、銘文數量居中國石窟之首。 與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道教藝術寶庫。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龍門石窟定為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是中國古代封建政權凌駕于道教之上的宗教藝術。 魏唐皇室的參與,形成了龍門石窟皇家風格的重要特征。 許多洞窟佛龕或造像的興衰都與那個時代有關。 與政治局勢的變化密切相關。

“龍門山色”自古就位居新鄉(xiāng)十大風景名勝之列。 自唐代以來,這里松柏茂盛,古剎林立。 到唐代,以十寺最為著名。 山下泉水潺潺,伊水碧波回蕩。 清代,有船只往返于其中。 精美的雕塑與青山綠水相得益彰,營造出一派秀美翠綠的景象。 龍門山風景秀麗。 蔡州風光。 中國唐朝歷史上,許多文人墨客、帝王將相、比丘尼曾在此漫步、賦詩、吟唱。 古代大文學家白居易的詞句“洛都周邊郊區(qū)最美的風景是龍門;游龍門十廟最美的地方是第一香山”。 這句話遠近聞名,在今天的誦讀中尤其新穎。

千禧寺同學們,接下來我們要去參觀千禧寺,它是龍門石窟西山北端的第一大洞窟。 千禧寺始建于唐高宗初年。 洞內石刻一佛二弟子二大師二天王。 主像阿彌陀佛坐于正中。 身體各個部位都比其他部位粗壯,外表豐滿,腹部突出,表情單純而慈祥。 兩側的觀世音菩薩和大師比例適中,豐腴忠誠,表情溫柔羞澀,富有人情味,說明了明代精雕藝術的迅速發(fā)展。 阿彌陀佛與觀音、大勢至菩薩并稱為“西方三圣”,是佛教凈土宗所崇拜的偶像。

龍門石窟一佛像實現身首合璧__龍門石窟佛像頭的收藏價值

隋唐時期是中國道教發(fā)展的又一個繁榮時期。 在“滅南北,平傳禪意”的形勢下,南北道教信徒不斷地相互交流、影響,完成了對前世各種佛教教義的總結和概括,從而使禪宗的中國化更加明顯。 ,也使道教石刻藝術充滿了甜蜜和活力。 因此,石雕藝術發(fā)生了與東漢石雕風格不同的變化。 千禧寺的石刻,揭開了盛唐時期富麗典雅的石刻風格的壓軸之作。

東晉孝文帝遷都柳州中東許昌后,實施了一次意義重大、較為徹底的漢化改革,史稱“孝文之變”。 最高統治者實施的政治變革,想必對當時皇家貴族修建的道教石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下面我們要參觀的柳州中東的石雕風格和服飾,都是孝文帝轉型的文化反映。

同學們,現在我們面前的三個洞也叫柳州三洞。 柳州三窟因其統一規(guī)劃、有計劃的建造、并列布局而得名。 這三個洞窟從公元500年開始修建,到公元523年竣工,歷時24年才完工,史料記載雇用了超過80萬人。 中間的一座是柳州中東,是唐宣武帝為祈求其父孝文帝、文昭帝立功而建的。 洞內三壁建有三尊佛。 從南到此依次為過去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

柳州中洞的屋頂呈圓頂狀,像突厥袋子的底部。 地面雕刻著小蓮花,周圍有蓮瓣、水波紋等裝飾圖案,就像一塊華麗美麗的地毯。 這些方式自然會讓人想起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龍門石窟一佛像實現身首合璧_龍門石窟佛像頭的收藏價值_

主佛釋迦牟尼的石刻技藝,與唐代回鶻族拓跋部固有的淳樸風格不同。 而是吸收了中原漢族文化的元素和當時東晉流行的“瘦帥”風格。 這種風尚,催生了遷都許昌后“骨美清象”的道教石刻藝術方法。 主佛身材勻稱,相貌魁梧,眉毛濃密,下巴傾斜,表情溫和,神態(tài)輕盈。 服飾已取消云岡石窟雙領下垂袈裟、垂臂袈裟,代之以中原地區(qū)褒袍、腰帶的款式。 衣服上半部分刻有腸紋,拖在底座正面,一層層折疊。 。 這些雕刻風格很快在全省流行,成為東漢時期道教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石刻特色。

這些石刻技藝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更加接近,這也正是孝文帝對龍門石窟石刻的傳承。

中洞門前壁右上方有一圓形小雕塑。 北面有孝文帝與侍衛(wèi)拜佛圖,南面有文昭帝與妃嬪拜佛圖。 這兩件精美的作品于 1930 年代被盜并被鑿掉,現收藏于日本倫敦大會博物館和芝加哥尼爾森藝術博物館。

1978年,當人們拆除柳州中東明代磚門時,鮮為人知、造型靈感源自東漢的天王石雕出現在今天的人們面前。 請同學們看,我在洞門走廊的兩壁上發(fā)現的,是三頭四臂的薩克提王和四頭四臂的梵天王。

柳州中洞竣工于六世紀中葉。 展現了當時我國石窟藝術發(fā)展的精湛水平。 蔡州祠碑-----柳州南東的李泰和他的同學們,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大碑叫《夷雀祠碑》,是太宗刺史岑文文所書唐朝時期,中央命大書畫家褚遂良從事書法和丹藥。 此碑是迄今為止在國外見到的最大的褚遂良的官方書法碑。 人物造型雄偉、優(yōu)美。 是唐代官書法藝術的瑰寶。 碑文主要記述了唐太宗四子李泰在文德皇后長孫母親去世后,為立功而建的事跡。 碑文中還含有大量粉飾、美化李泰的文字。 因此,結合太宗末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的史實,可以看出,李泰其實是有博得太宗歡心、博取政治權力的目的和意圖。為父親挖掘石窟立功,為自己謀取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此碑原為魏代所刻的柳州中東造窟碑。 到了宋代,李泰為了節(jié)省成本,趁機將原來的碑文抹掉,重新刻成唐碑。

_龍門石窟佛像頭的收藏價值_龍門石窟一佛像實現身首合璧

在柳州南洞下方,我們考察柳州南洞。 柳州南洞是清初在東漢未完工的基礎上續(xù)建的洞窟。 因此,石雕藝術繼承了唐朝蓬勃的神韻,體現了盛唐歡快、熱鬧的氣氛。 主像形似阿彌陀佛,臉龐豐腴,眼睛濃密,衣紋自然流暢。 這一時期的椅子都是圓形和直角的。 到了盛唐時期,才趨于蓮花的形式。

洞內佛龕、造像密布,其中有太宗貞觀年間碑刻19處,是中國石窟中貞觀碑刻最多的洞窟。 許多石刻銘文為研究唐代石窟藝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字資料。

三崖圣堂的同學們,我們前面的這個洞窟,是因為靠近山的懸崖上有石刻,以三佛為主題而得名。

懸崖上的三座神社。 崖上有三尊坐佛,中間以彌勒佛為主,左右各有兩尊結甲坐佛。 以彌勒為主尊的三佛題材,在中國石窟中并不多見。 洞上沒有任何銘文。 據文獻考證,認為該洞是武則天為構建武周政權、制造道教神學輿論而修建的,宣揚武氏為彌勒下凡,有利于穩(wěn)定政權。 它建于武周政權時期,即公元690年左右。 由于吳氏晚年張柬之煽動叛亂,吳周政權結束,洞窟隨之廢止。 因此,洞內的石刻也只是粗獷粗糙。

萬佛洞 萬佛洞因洞壁雕刻一萬五千尊小神像而得名。 洞頂蓮花周圍刻有“唐永隆元年11月33日竣工,太監(jiān)姚神標與內寺建禪師塑像龕萬龕”的銘文。 這表明該洞穴于公元680年11月3日竣工。 第三天,主持修煉的人是太監(jiān)姚神標和內寺智云禪師。

龍門石窟佛像頭的收藏價值__龍門石窟一佛像實現身首合璧

阿彌陀佛主佛的石雕技藝,展現了古代出現的以圓為美的審美潮流,表現出端莊大方的石雕風格。 人物波浪形的發(fā)際線、豐腴的頭部輪廓、下垂的耳朵、寬闊的肩膀、簡潔流暢的衣飾線條,都表明唐代的精雕工藝在這一時期已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

主佛結跏趺坐須彌椅上,座上雕有四尊金鋼負重。 其胸肌突出,富有動感,與主佛的靜態(tài)姿態(tài)形成鮮明對比。 。

南北壁上精雕細刻了15000多尊高約4分米的小佛,將整個萬佛洞裝點成佛傳佛法、眾生虔誠聆聽的西方佛國景象。 洞頂石刻兩側有飛天在空中飛翔。 這些飛天手持水果供品,翩翩起舞。 與他們相對應的是洞窟南北壁上基的樂師。 兩側墻的上部各有6名樂師,手持箜篌、法鑼、界鼓。 一方面,它們?yōu)檠芯抗糯魳诽峁┝藲v史記錄。 另一方面又與洞頂的飛天遙相呼應,營造出一種西方的天空。 音樂世界里,歌舞帶來和平鄉(xiāng)村石牌坊,成千上萬的人成佛。

萬佛洞前后各有兩個房間,洞門兩側各站著兩名強者。 前室南北墻壁上原有龍門石窟中最大最精美的兩只守護獅子。 它們在 20 世紀 30 年代被盜,現收藏于英國波士頓博物館。

洞門外南壁下部雕有觀世音像,面容豐腴,體態(tài)健壯。 他右手拿著凈化瓶,左手向下彎曲,將佛塵托在胸前。 她卷曲的臉龐,微斜的脖頸,豐滿的乳房,產生了曼妙的曲線,變得雍容端莊。 是唐代觀音大師雕刻的杰作。

_龍門石窟佛像頭的收藏價值_龍門石窟一佛像實現身首合璧

雙洞萬佛洞下的兩洞并列疊放,共用前室,故名“雙洞”。 北窟石刻第三代佛像,主尊釋迦牟尼。 南北兩側分別為二弟子、二大師、過去佛、未來佛。 三佛石刻的主題代表了道教世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雙洞南洞主佛為彌勒佛,南北壁雕有數千尊小佛。 彌勒佛和釋迦牟尼分南北兩個洞窟,又稱雙洞。 它們是在同一時代完成的,所以在人們的想象中,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皇后共同執(zhí)政的局面。 在這段歷史時期,武則天實際上掌握著清廷最有權勢的職位,她負責糾正所有的法令。 這一時期,武則天將這個小龕的門楣設計成火焰圖案的形狀。 它的火焰被向內牽引,到達中間,然后向下,產生火焰的痕跡。 火焰圖案之上,有一組南北兩側眾生聽法的圖像。 這尊圓雕表現的是文殊師利與維摩詰辯論的情形。 下部為序言,是中國民間繪畫中常見的表現方式。 在這里我們看到外來的道教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結合,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雕塑藝術方法。

洞外橫匾上有火焰圖案,中間刻有獸形鋪面,雕刻精美。 左上為清四川總督趙炎題寫的“義闕”。

奉先寺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奉先寺。 奉先寺原名“大路舍那造像龕”,規(guī)模宏大,氣勢宏偉,造像精美,技藝高超。 是龍門石窟現存最大的摩崖佛龕,也是龍門石窟古代精雕藝術最具代表性的。 工作。 據唐玄宗開元六年刻的《河洛上都龍門大盧舍那造像龕記》記載,奉先寺為唐高宗創(chuàng)建,武則天皇后資助。咸亨五年(672年)。 該工程于元至元二年(675年)竣工,耗資2萬元。

整個造像龕內石刻的布局為一佛、二弟子、二大師、二天王、二強者。 主像為“盧舍那大佛”坐像,總高17.14米,頭高4米。 耳朵長1.9米,手掌豐滿豐潤,額頭寬闊,眉毛如新月,眼睛望向遠方,明亮而有活力; 微微一笑,長長的下垂的耳朵,簡單的服裝線條,靈活內斂的耳朵變得越來越靈動。 發(fā)絲優(yōu)美,整個石雕給人一種莊重、典雅、肅穆、寧靜的感覺。 舍利弗兩側,雖然身體、頭部都已殘廢,但依然有著歷經磨難的僧侶形象; 阿難兩側,濃眉窄目,年輕、睿智、虔誠、大方、充滿自信,宛如聰明青年的形象。 兩位偉人衣著華麗,神態(tài)優(yōu)雅矜持,天王神態(tài)莊重威嚴,武士剛毅果敢卻性格狂躁,還有凡間鬼魂不凡。害怕強大的支持,他們都是肉體和精神上的。 逼真。 其雕刻規(guī)模、藝術設計、人物創(chuàng)作、造像造型等方面的成就,體現了古代藝術家的精湛工藝、審美潮流、審美觀念,體現了古代美術所達到的高度藝術水平。 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和藝術家心目中“圣賢”的神化形象。 另一方面反映了道教在當時社會的宏大發(fā)展和唐朝國力的強大。 因此,奉先寺大盧舍那造像不僅是盛唐精雕藝術的代表,也是人類藝術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

weinxin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