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七夕都是怎么過的?曬衣曝書的趣事

  • A+
所屬分類:資訊
摘要

曬衣曝書,珍惜時令物候《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幾則與曬衣曝書相關(guān)的逸事,《排調(diào)篇》寫道:七月七日的時候,名士郝隆在自家庭院里四仰八叉地仰躺著曬太陽,別人問他在干什么?曬衣、曝書一直是七夕節(jié)風俗的重要一環(huán),唐代在宮中還設(shè)有曝衣樓,專供宮女們在七夕這天曝衣之用。開元年間的詩人沈佺期在《七夕曝衣篇》中寫道:“宮中擾擾曝衣樓,天上娥娥紅粉席?!苯裉熳x來還仿佛能看到當時皇宮中七夕曝衣的熱鬧畫面。

一到端午節(jié),我們都會想起牛郎織女的故事,想起它所承載的美好情感。 明天端午節(jié)多表現(xiàn)為“情人節(jié)”,而在唐朝,端午節(jié)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 明天就跟著小編穿越唐朝,看看唐朝是如何慶祝端午節(jié)的?

曬衣曬書,珍惜季節(jié)物候

和大多數(shù)傳統(tǒng)節(jié)日一樣,端午節(jié)也與農(nóng)業(yè)社會的季節(jié)密不可分。 記載西周村落生活習俗的《四民地支》記載,每年七月七日“經(jīng)衣露,故風俗也”。 清王充在《論衡》中解釋了為何選擇在七月初七出版該書:“洗手者日之,則愛之;若日之曬之,你會讓你的頭發(fā)變白的?!?他解釋說,當時的人們覺得七月初七,陽光好,霉菌能很快被太陽殺死,書本也容易被浸濕。 如果錯過了這一天,以后陽光不太好,在陽光下曬半天,書本可能還沒有完全干透,甚至頭發(fā)都變灰了。

_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_古人七夕送什么

端午節(jié)的日期與夏至相似。 寒冷多雨的冬季正式過去,炎熱的夏季正式開始。 這時可以將書籍、衣服晾干,以防止受潮、腐爛和蟲蛀。 《世說新語》記載了幾件與曬衣服、揭書有關(guān)的軼事。 曬著太陽,別人問他在做什么? 郝龍回答說:“我在貼書”——別人都是酒足飯飽,他卻知識淵博,足見東晉名士的囂張。

哪里有“陽光”,哪里就有比較。 《世說新語》還記載了一件關(guān)于曬衣服的軼事:“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很鄙視曬衣服時炫富的作風。 羅錦,阮咸卻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拿起一件簡單的校服。 其他人疑惑地問道:“你在做什么?”

曬衣服、曬書仍然是端午節(jié)習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代,皇宮內(nèi)還建有露衣樓,供太監(jiān)在端午節(jié)袒露衣服。 開元時期文學家沉佺期在《七夕露衣》中寫道:“宮中騷亂,天上有紅粉席?!?今天讀來,仿佛又看到了當時宮中端午節(jié)的熱鬧景象。

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__古人七夕送什么

古人七夕送什么_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_

望月拜星,祭牛郎織女

一條銀河劃過夜空。 天空中星星中最亮的星星是織女星。 在銀河岸邊,織女星的西南邊,有一顆大、兩小三顆星星排成一排,中間最亮的星星是牽牛星。 。 星空下,人們擺起香案,擺上新鮮成熟的水果和精美的工藝品,對著璀璨的星辰和昏暗的銀河,默默地向織女祈禱。

古人七夕送什么__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

清涼的早晨賞荷觀星,是端午節(jié)的一大樂趣。 中秋節(jié)是瓜果飄香的季節(jié),適時給織女送上新鮮的瓜果。 除了時令水果之外,端午節(jié)最有名的奶制品就是巧果了。 巧果以油、面粉、糖、蜂蜜為主要原料。 先將蜂蜜放入鍋中溶解成混合物,然后與大米、芝麻混合,搗碎。 然后攤開在柜臺上搟薄,晾涼,然后用刀切成長條狀的小方塊,最后折成梭子狀的喬果胚,炸至金黃即可。 增添樂趣。

皇宮里的端午節(jié)更是盛大,甚至還為中秋節(jié)修建了專門的建筑,稱為“五彩樓”。 高臺除了視野開闊,觀星也方便。 在中國傳統(tǒng)星象中,在織女星南側(cè)附近,有四顆星組成一組,稱為建太星。 在世人的想象中,劍臺是織女登高望遠的地方。 中秋之夜,太監(jiān)上彩樓觀星,織女登劍臺看牛郎。 。

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__古人七夕送什么

古人七夕送什么_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_

月上求聰明,祈求美好生活

以男性為主角的端午節(jié),是最豐富的乞巧活動。 《荊楚隋史記》記載:“七月七日,是牛郎織女聚會之夜。或陳繼言以干酒果于宮廷乞巧,瓜上若有喜網(wǎng),則被視為護身符?!?投巧針、結(jié)喜珠……乞巧活動紛繁復(fù)雜,表現(xiàn)了男人們對聰明才智的向往。

既然是求“巧”,女明星的主角“針”自然就成了“乞巧”的主角。 男人們通過“穿針巧”、“扔針巧”、“浮針巧”等多種形式來表達對手工的熱愛。 期待。 其中,“穿針乞巧”是最早、最常見的乞巧形式。 端午之夜,少婦們迎著月光穿針引線,誰先經(jīng)過就是“巧合”。 月下穿針不僅需要靈巧,更需要眼力。 乞巧所用的針線也是特制的。 金、銀、黃銅和天然銅等,種類繁多。 據(jù)東晉古冶王《御帝記》一書記載,齊武帝曾將一層殿作為“穿針樓”,供妃子使用。 古代開元時期大文學家崔浩所著的《七夕詞》,也描寫了當時京城長安端午之夜,家家乞巧的盛況。家家穿針,官民共慶中秋:夜持針線?!庇纱丝梢姟按┽樒蚯伞被顒拥闹匾?。

人生若如初相見曝七夕特輯_古人七夕送什么_

男人們向織女祈求聰明,而織女能否回應(yīng)他們的祈求,就取決于蜘蛛的媒介。 小快樂蜘蛛表達了乞討者希望得到織女青睞的愿望。 每年端午節(jié)前,男人們都會到處尋找蜘蛛,并將它們裝進袋子里。 第二天,當他們打開袋子,發(fā)現(xiàn)蜘蛛網(wǎng)又大又漂亮時,就意味著袋子的主人將成為一個靈巧的女嬰。 因此,被乞討男子視為吉祥的象征。

到了清朝,居民文化空前發(fā)展,慶祝中秋節(jié)的活動日益興盛。 據(jù)《歲月軼事》記載,七月初二人們就開始購買乞巧物品,乞巧城車水馬龍,熙熙攘攘。 來自外地的“瑪胡拉”為中秋之夜增添了一份清新的異國情調(diào)。

無論過去還是今天,端午節(jié)都給人們帶來了美好的體驗。 對美好生活的具體想象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物候、季節(jié)的珍惜,現(xiàn)代人和古代人是一樣的。

weinxin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