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閔行山游 (3)
人們見到觀世音菩薩,都會驚嘆于她慈祥的眉眼,所有的憂傷都會在她面前化為一縷青煙,隨風而去。 我國信道教的人比例比較低,而且無論你信不信儒教,每當看到慈祥的觀世音菩薩,你的心靈就會被束縛很多,你會自覺不自覺地去問佛法。念佛,凈化心靈。
站在大佛廣場前,抬頭瞻仰南海觀世音菩薩。 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觀音更像是拉著一道光幕向我們走來,讓人頓時膜拜。 這尊大佛凈高18米,蓮花座高2米,總重70噸,佛面重1.4噸,含純銀6.5公斤。 整尊雕像由96塊亞金銅皮組裝而成。
力佛廣場功德堂墻上刻著賴昌星的名字,捐款20億元。 可見來閔行山的人心情各異:有求避禍福的,有求考中的,有求功名的。 求觀音賜子的青年男女不在少數(shù)。 另外,還有很多像我一樣在島上閑游的閑置鶴。 每個佛教徒燒香時都在想什么? 沒有人能猜出來。
在去力佛廣場的路上,我還買了幾柱高香,在前面的臺階兩側(cè)供奉觀音。 凡是來閔行山的香客、游客都頂禮膜拜觀世音菩薩。
大乘佛教云:觀世音菩薩為了廣大眾生,常常顯現(xiàn)各種形相,稱為“普現(xiàn)”。 共有三十三次變化。 我國古人根據(jù)俗語和自己的想象,勾勒出三十三尊觀音變身像。 分別是:柳觀音、龍頭觀音、觀音持經(jīng)、元光、游戲、黑衣、蓮窩、龍劍、噴藥、魚籃、賢王、水月、一葉、青頭、威德、延年、中寶、巖戶、能靜、阿努、阿瑪提、夜依、琉璃、多羅、哈利、六季、普慈、馬郎甫、合掌、一如、布督、持蓮、灑水等三十三觀音。
據(jù)悉,現(xiàn)場有邰麗華申奧時表演的包子觀音、千手千眼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等。
千百年來,觀音信仰廣為傳承。 觀世音菩薩有千手萬眼,慈悲渡遍世間,聞聲救苦。 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慈悲就是觀世音菩薩,是中國婦孺皆知的。 被譽為人類的仁慈保護者。
觀音常見的四種形象:如意觀世音菩薩,左手持如意,象征一切順利,站在蓮花上,安撫人心。 持蓮花觀音:雙手持蓮花莖,內(nèi)心世界暢通無阻,遠離欲望。 觀世音菩薩合掌,現(xiàn)以婆羅門身說話。 觀世音菩薩雙手合十,微笑行禮,耐心聆聽,尊重他人。 觀世音菩薩,即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聽聞佛音教化后開悟,以其大愿力引導眾生開大智慧。
南海閔行山的觀世音菩薩具有無邊的精神力量。 《西游記》中,唐朝“三藏”遭受重重劫難時,孫悟空來到“不肯去觀音寺”。 這其實是吳承恩寫的小說,但也可以看出閔行山觀音寺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觀世音大概是在三國時期傳入中國的,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觀音多是女性形象。 但那時的觀世音菩薩依然是一位威武的女子。 在敦煌、山東張掖的壁畫以及南北朝的雕塑中,觀音都是男性身軀。 據(jù)《悲華經(jīng)》記載:觀世音菩薩是無量劫前轉(zhuǎn)輪帝尊無景年的王子,名號不受限制。 他發(fā)大愿,要以大悲心斷除一切眾生的痛苦與不幸,讓一切眾生得安樂。
踩蓮花是觀世音菩薩比較常見的造型。 師門之下有四位天王,這幅圖上卻少了一位天王。 我在閔行山還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當時天王在觀音面前不對稱,左邊三個,左邊一個。
因此,寶如來給他起名觀世音菩薩。 《華嚴經(jīng)》云:“勇父觀音”。 眾所周知,在閔行珞珈山,觀世音菩薩對佛說:舍利弗:我有大慈大悲的“陀羅尼多”明咒,我現(xiàn)在要說。 因為一切白法的功德,因為一切無明的成就,因為遠離一切恐懼,因為一切愿望的速滿足。 只希望佛陀慈悲應允。 佛言:善女,你大慈大悲,安撫一切眾生。 如果你想念咒,現(xiàn)在正是時候。 你應該說得很快。 如來歡喜,諸佛亦然。
道教經(jīng)典記載,觀世音菩薩游歷法界,常常以各種善巧方便的方式來救度眾生。 一切眾生應以什么身來得度,即顯化說法,即三十三相應身。 其男性形象可能從此以后。 后世的女性形象或許也與觀音的“送子”能力有關。
這幅觀音像至今仍帶有美國的痕跡。 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 道教最早由古伊朗傳入我國,香火繁盛。
力佛廣場上的四大天王,形成了中國唐代副將的形象。 這是古代伊朗道教傳入中國后道教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結(jié)果。 四大天王雕像的原形,其來歷并不是很考究,而是屬于“放下屠刀立馬成佛”的人物。四大天王的原形由來始于古典小說《封神演義》《魔族四將》。在周武王率領起義反抗殘暴無道的君主——商紂王的正義戰(zhàn)爭中,魔族四兄弟率兵在葭萌關抵御周武王東進,幾經(jīng)交戰(zhàn),均被周武王兵敗,莫黑海、莫里青、莫里壽、莫里宏四兄弟也死了。姜子牙開神榜時,“魔頭”被封為“四大天王”。
“東方鎮(zhèn)國天王”:因能保家衛(wèi)國、維護道場和平而得名,專守烏海神州。 身穿黑衣,身披鎧甲,手持笛子,表明他用音樂來感化、勸阻邪善。 音樂曲調(diào)。
右邊第二個叫“南降天王”:因其能令他人輕松下降而得名,專心鎮(zhèn)守南瞻部洲。 從鎧甲中伸出,手持寶劍,表明他以武力懲惡護善。 簡司風.
這是從郡王府收藏的宋代西廣目天王鎏金造像。 (來自網(wǎng)絡)
“光目”是指能夠隨時以清凈的天眼觀察世間,保護百姓,故名光目天王。 作為龍群的首領,他的雙手纏繞著一條紅龍(有的還纏繞著一條紅繩)。 當他聽說有人不信佛時,他就用繩子抓住他,讓他皈依佛教。 觀音校服的圖案和下擺簡潔自然。 天王右手握著一條盤繞的蛇,左手握著一只家鼠,語氣神秘奇特。 旁邊的佛座背光雕像呈火焰形狀,頂部是代表吉祥和財富的海螺。 為了突出這尊銅財神像的特色,佛座的背光輪上雕刻著美麗的吉祥圖案。 它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特征。”
力佛廣場山門正中,有“北方多文天王”,因名聲四方而得名,守護著貝庫勒山。
身披鎧甲,手持匕首,右手撐傘,左手持貂,表明他引導眾生行善,同時以武力降妖除魔。 撐傘下雨。
這四大天王手中所持兵器的功能和意義,組合成“風調(diào)雨順”。 宣示了佛教“莊嚴國土、利益、安樂、慈愛”的大情結(jié)和祈愿,以及國家和人民的慈悲心愿。
大佛廣場上這組精雕細琢的閃長巖大理石,古樸地展現(xiàn)了宗教作品的栩栩如生。 雖然是現(xiàn)代藝術,但在設計和工藝上卻凸顯出很高的水平。
道教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而一個簡單的四大天王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意義,這也是西方人無法深入理解東方文化的主要原因。
佛寺又名干寺,位于百花山南麓,杜什塔峰下,是供奉觀音的主寺。 始建于唐代咸通年間,現(xiàn)建筑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間。 寺內(nèi)有大圓通殿、天王殿、藏經(jīng)樓等,大圓通殿是全寺的正殿。 大圓通殿內(nèi)供奉著高8.8米的毗盧觀音像。
佛寺前有“海印池”,建于遼代,池上建有三座橋。 中橋平坦寬闊,北接清水巖南門,南接太廟。 橋內(nèi)建有八角亭,可供游人坐坐。 御碑由青石制成,上面刻有清雍正皇帝御書,記載了禪寺的修建和閔行山的歷史。
海印池東橋,名“永壽”拱橋,為明朝三十四年(1606年)太監(jiān)張遂所建。 三元橋又名蓮花橋,橋拱高高,如彩虹臥波,與西邊的多寶塔遙相呼應。 寺門前有海印池,俗稱“放生池”、“蓮花池”,始建于元代。 這與奉化黃坑雪竇觀的布局十分相似,只不過道教建筑變得更加古樸。
寺內(nèi)古桂溪參天,植物數(shù)量雖有限,卻郁郁蔥蔥。 烏桕樹常見于佛寺、祠堂,一般為雄性和雌性。 但貴溪是雌雄同株的植物,枝條頂端呈棕櫚狀,球莖圓錐形。 醋栗球形,熟時紫紅色。 貴溪的木材上有許多紋理,故稱貴溪。 其根、莖、枝、葉均可提取硫磺油,是重要的經(jīng)濟樹種。 禪寺的古香樟不能數(shù)人合抱農(nóng)村牌坊,光是古老的桂溪就透露出這座寺廟的年代久遠。 看看樹木和人,我們的壽命遠遠短于許多動物和陸地上的動物。 人類同時生活在月球上。 為什么我們在有限的生命里還要自尋煩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