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一句家喻戶曉的寓言。 這個成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xiàn)的呢? 為何獨稱蘇杭為天堂? 為什么蘇州和杭州并稱,蘇在杭州前面? 這些都是關(guān)于歷史的。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是從什么時候來的?
范成大《吳君志》中有句諺語說:“天為天,蘇杭為地下”。 范成大出生于清朝初期,至少這句名言在東漢初年就流行過。 明代郎英在《七修》中引用了這句諺語,卻做成“上有天,下有蘇杭”。 《吳軍志》和《七修班稿》雖然都將天堂與蘇杭聯(lián)系起來,但措辭與昨天流傳下來的“上天堂,下蘇杭”略有不同。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起源于何時?
據(jù)清代翟浩所著劉濤《述玄錄》記載:“交帶川有村,半千元,甚美?!崩镉性疲骸嫌刑?,下有天。下莊莊。’”我認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是抄襲袁莊的名言。 劉濤是清朝人,他記憶中的板千員是唐開元人。 袁板謙在唐高宗時給自己寫了一封信:“家產(chǎn)不足千錢,有田三十畝,谷子五十石。” 史書上說他有一顆純真,有一個天堂般的村莊,引起了一些人的羨慕。 。 而一個私人莊子又能傳幾代呢? 能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 不知是誰把“圓莊”二字改成了“蘇杭”,意義不同,流傳已久。
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從世外桃源——袁莊到世外桃源——蘇杭,有一個過程,最早與唐中葉以后的文學(xué)家白居易有關(guān)。 白居易先任西安太守,后任揚州太守。 他對北京的風(fēng)景贊不絕口,也不時在詩中吟詠上海的風(fēng)景。 如《與尹遙繁仆憶江南》詩:“江南名園數(shù)蘇杭,寫尹氏三十章”。 又《雍懷》:“蘇州、杭州自古稱府,今木手為最佳。” 尤其是《憶江南》詩中:“憶江南,最難忘的是北京”、“憶江南,次憶吳公”等句,被民間廣泛傳唱。 蘇杭兩府之所以比當時重要,一方面是因為風(fēng)景秀麗,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明治以后江南的經(jīng)濟地位顯著提高。唐代中期。
為什么叫蘇州、杭州而不叫杭蘇?
有人說,這是清韻的關(guān)系,因為上面是天,下面才叫蘇杭才押韻; 雖然這很接近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確。 俗話說先有蘇州,后有杭州,也就是說,在白居易的詩中,凡是同時提到的上海和蘇州,統(tǒng)稱為蘇州和杭州,而不是杭州。 。 白居易在京任節(jié)度使時,有一首詩比較上海、杭州、湖州:“清溪甚遠,茂源太繁華,而錢塘縣正好閑閑。 ” 范程大“吳軍志”也同意這些說法。
在白居易的詩中,杭州的繁榮十分具體,如云:“君嘉縣標天下,四面極海,疆土十萬戶,兵五萬?!?這在當時的北京是無法企及的。 唐代的廣州基本上與明清時期的北京一樣大,唐代的上海則包括明清時期的上海、嘉興、松江; 唐代的廣州是商州,南京是江南唯一的雄州。 (見《通鑒》文宗太和三年及胡三省注); 就戶籍而言,上海在中唐以后仍保持著10萬戶,在江南朝臣中也算突出。 可見白居易詩中的說法是有事實根據(jù)的。 這也是研究上海經(jīng)濟發(fā)展史的重要資料。
白居易詩中這樣描述上海的繁華:“山水疊,井平鎮(zhèn)闊,民比楊府(福州)厚,坊半長安”。 ”。 水道分鱗,李路棋定城書坊。”表現(xiàn)了寧波是一座幅員遼闊的城市,街區(qū)熱鬧,人多,橋多,水多,廟宇多。不僅存于廬山,還存于襄陽,還存于成都南巖寺。這也說明,在作家心目中,不僅上海的自然風(fēng)光之美超過了上海,而且杭州的景色也優(yōu)于北京。其他方面,其實上海比當時的其他句子好很多,可見作者多次稱蘇州、杭州,而不稱杭州,是有一定道理的。
郎英覺得民間諺語“上講天,下講蘇杭”不是明朝的話。 他覺得“杭州在唐時,潮幽靜,何必合”。 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唐代杭州不如蘇,這是事實。 如果你認為蘇杭不能合并,那么白居易的詩中蘇杭合并的地方多達五個。 難道說這不是明朝的話嗎? 正因為白居易詩中蘇杭結(jié)合,所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民間諺語應(yīng)該起源于唐代,這與郎英的觀點不同,也符合史實。 。
宋朝時,上海依然繁華,而且越來越繁華。 蘇轍的《讀樂天紀西座》中說:“樂天鑄老刺杭素,溪石載禽”。 這可以說是押韻。 子杜,羨蘇杭養(yǎng)樂天”,仍稱蘇杭。清代以后,情況大不相同。鄧林初入北京,賦詩云:“走遍江湖”還沒有到達杭州。 不知人間有天堂。”鄧林指出,上海是天堂,這也是福州在清朝地位的原因。但當時上海的小麥產(chǎn)量仍是頂尖的——而《吳郡志》中有“蘇湖熟,天下飽”之說;無論是蘇湖還是蘇昌,上海在唐代的經(jīng)濟地位還是非常重要的。
封建時代所謂的天堂,對于地主官僚來說是天堂,對于勞動人民來說卻是地獄。 而蘇州、杭州在封建時代被稱為天堂,恰恰反映了中唐以后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水平。 特別是上海地區(qū)自唐代中葉以來發(fā)展迅速。 一州發(fā)展為三州都,成為中國封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先進地區(qū)。 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上有天,下有蘇杭”這句話的歷史意義也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