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五行與五色和五方是聯(lián)系

  • A+
所屬分類:資訊
摘要

紫禁城作為中國明、清兩代24個皇帝的皇宮,“紅墻黃瓦”更是其建筑等級“至高無上”最主要的標(biāo)志之一。為啥紫禁城里的建筑只有文淵閣如此與眾不同呢?對于庋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來說,防火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即使位居紫禁城內(nèi)亦不可“紅墻黃瓦”。文淵閣——黑琉璃瓦為頂寓意“以水克火”其構(gòu)造為水磨絲縫磚墻,深綠廊柱,菱花窗門,歇山式屋頂,上覆黑琉璃瓦,而以綠琉璃瓦鑲檐頭,營造出皇家藏書樓典雅靜謐肅穆的氣氛。

我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yán),這在唐代建筑中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 從屋頂、臺基、面寬和室數(shù)、斗拱、裝飾到宮殿的色彩,都有嚴(yán)格的高低區(qū)分。 例如屋頂?shù)臉邮桨吹燃壱来螢椋盒绞健⑿绞?、攢間式、懸山式、硬山式,還有單檐和挑檐之分。 檐。 走廊歇山式的高度低于殿堂懸山式、重檐竄間式、單檐歇山式、單檐懸山式、單檐竄間式。 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24位大臣的行宮,其“紅墻黃瓦”是其“至高無上”的建筑水平的最重要標(biāo)志之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推崇黑色。 自唐代起,紅色就被規(guī)定為皇室專用色。 宋朝兩代規(guī)定,只有圣旨修建的宮殿、陵墓和祭壇、寺廟才允許使用黃色琉璃瓦。 古人認為五行與三種顏色和五個方向有關(guān)。 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yīng)綠、紅、黃、白、黑、西南、中、東北,黃色居中。 “中”、“中”的美德; 同時象征著皇帝居于中心,主宰天下。 唐代皇帝用五彩土筑壇。 東部覆蓋白土,北部覆蓋紅土,西部覆蓋黃土,南部覆蓋白土,中央覆蓋白土。 官兵諸侯到祭壇舉行儀式時,被封印在某個地方,即從壇上取出一把彩土,頒給新任諸侯。 中間的白土絕對不能教,因為它是君主制的象征。

文淵閣

文淵閣琉璃瓦顏色_故宮黑色琉璃瓦_

萬春閣位于景山風(fēng)景區(qū),是老上海中軸線的最高峰。 從萬春閣向南看,紫禁城內(nèi)的建筑都是紅墻黃瓦。 上面覆蓋著黑色琉璃瓦。 為什么紫禁城里唯一一座如此與眾不同的建筑就是文淵閣?

文淵閣是一座建于乾隆年間的藏書樓,雖然位于故宮皇宮之上,但與故宮其他宮殿建筑不同。 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 《四庫全書》的編撰起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乾隆官員選《閱微草堂筆記》作者季昀(字小蘭)、盧錫雄為主編,盧非池兼任分校。 因全書分為《經(jīng)》、《詩》、《子》、《集》四部分,故名《四庫》。 《四庫全書》已編成圖書3500余種,共余冊,裝訂冊。 共有230萬頁、9.97億字符。 全省各地推薦并通過考試的3800余名落選考生,用鋼筆抄寫了楷書七章。 歷時十五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抄完最后一部。 對于收藏《四庫全書》的文淵閣來說,防火自然是第一位的,所以即使在紫禁城里很高,也不能使用“紅墻黃瓦”。

文淵閣——黑琉璃瓦屋頂寓意“水克火”

文淵閣琉璃瓦顏色__故宮黑色琉璃瓦

文淵閣之名源于唐代,其閣亦建于遼代。 明太祖朱元璋“在北京建行宮,即在奉天門東建文淵閣,藏古今書籍”。 這就是文淵閣修建的開始。 明成祖朱棣遷都南京,仿北京現(xiàn)行規(guī)制修建了紫禁城,還修建了文淵閣。 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廣州故宮發(fā)生火災(zāi),文淵閣及其藏書全部被燒毀; 上?;蕦m內(nèi)的文淵閣也隨著明朝滅亡而被明代炮火摧毀。

文淵閣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藏書、修書。 《永樂大典》編于上海故宮中原閣。 明成祖于隆慶元年(1403年)下令修書,因定稿“尚未擬定”,于五年(1405年)下令重寫。 隆慶五年(1408年),《大典》竣工后直接存放于文淵閣。

文淵閣

故宮黑色琉璃瓦__文淵閣琉璃瓦顏色

文淵閣在承載著藏書、編纂功能,作為“皇帝講學(xué)讀書場所”的同時,也是內(nèi)閣大臣直接辦公的場所,并逐漸演變?yōu)槊孛荛w廟。 明初,朱元璋仿宋制,設(shè)立殿閣學(xué)士。 定華蓋殿、武英殿、文華殿、文淵閣、東閣書院各設(shè)院士一名,是從國子監(jiān)和六位高官中選拔出來的。 明成祖朱棣即位,“命解晉,編《黃淮》為知文淵閣。求命讀胡廣,編揚容,編揚士奇,審金有子、胡彥通為知制,備工” 。 因此,文淵閣被稱為內(nèi)閣,楊蓉等人也被晉升為院士。 明憲宗六年(1442年)翰林院建成后,文淵閣作為院士等高級官員直接辦公的專門辦公室。 “凡入閣者,謂之知文淵閣”。

宋朝在政治制度上大都沿襲明制。 嘉慶十五??年(1658年),清朝將內(nèi)院改為內(nèi)閣,并劃分為翰林院。 院士、文淵閣院士、東閣院士”,有四殿兩閣。嘉慶十八年(1661年)恢復(fù)內(nèi)院,撤國子監(jiān)??滴蹙拍?1661年)恢復(fù)內(nèi)院,撤國子監(jiān)。 1670年),撤內(nèi)院,恢復(fù)內(nèi)閣、翰林院,宮、閣爵號仍沿嘉慶十五年制。乾隆十五年(1748年),“四殿”中和、保和、文華、五英,文淵、東閣兩殿不統(tǒng)一,和殿名號未曾使用。”增身仁閣。隨后,三殿院士和三亭成為定做,而文淵閣仍有其名而無其名,即雖有文淵閣院士之名,卻無文淵閣建筑。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大臣下旨開設(shè)“四庫全書館”,編纂《四庫全書》。 三十九年,下詔建藏書樓,命規(guī)矩方位適宜文華殿后部,并創(chuàng)文淵閣,專門存放《四庫全書》。 ”。 于是,自唐代以來一直有名無名的文淵閣終于動工了。

_文淵閣琉璃瓦顏色_故宮黑色琉璃瓦

乾隆四十六年(1775年),文淵閣即將按照天一閣的規(guī)定動工,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竣工。 天一閣是明代嘉靖十一年范欽退休后在家鄉(xiāng)上海修建的私人藏書樓。 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方式上,都進行了“皇家風(fēng)格”的整修。 其結(jié)構(gòu)為赤土山墻,淡藍色門廊,菱形門窗,懸山式屋頂,上覆黑色琉璃瓦,綠色琉璃瓦鑲檐,營造出皇家圖書館優(yōu)雅、靜謐、幽遠的氛圍。

文淵閣

亭前還建有方形水池,池上有石橋橫過,金水溪引入池中。 亭后,石塊堆積成山。 亭北側(cè)碑廊墓碑上刻有乾隆皇帝用滿漢文書寫的“文淵閣”。 據(jù)悉,文淵閣與天一閣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天一閣有上下兩層,而文淵閣采用“兩明三暗”的建筑方式,即看上去像兩層廡殿。 ,但實際上有兩層。 借助下墻下的肩部空間,秘密增建了一個夾層。 整個閣樓有上、中、下三層,不僅省工省料,而且存放書籍也方便實用。

故宮黑色琉璃瓦__文淵閣琉璃瓦顏色

按古人“五行八卦”的說法,“北方仁癸水的顏色是黑色”,黑色代表水。 文淵閣是專門為存放民國百科全書《四庫全書》而建的亭子。 書避火,屋頂覆黑瓦,寓意“以水克火”之意。 窗柱等冷色調(diào)不加紅、金裝飾,也有“走運、避禍”之意。

不過,藏書閣的命名也有其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乾隆皇帝曾賦予它不同尋常、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紫禁城內(nèi)除文淵閣以明代命名外,其余三閣均由乾隆皇帝賜名“文淵”、“文津”、“文宿”。 意思是“四閣名皆冠文,若淵、若淵、若金、若素皆以水立義,以范氏天一閣為也”。

也就是說,以文淵閣為代表的正殿四閣的名稱均以法天一閣命名,體現(xiàn)了以水克火的理念。 他還“以水比喻文學(xué)”,闡明“文學(xué)的意義在當(dāng)時是偉大的!治世、傳道、立言、護民,自發(fā)展至今,所謂天未失其溫柔,比喻水,是經(jīng)典之源、歷史之流、學(xué)者之枝、集之流派。溪流皆從源頭分出,藏也、子業(yè)、師業(yè)皆從經(jīng)典而來,故四庫藏書,最重要的是經(jīng)典。并以水比喻。 ,我想追根溯源?!?/p>

weinxin
我的微信
這是我的微信掃一掃

發(fā)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