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彌勒佛是未來佛。 常見的木刻彌勒佛像大多面帶微笑、開胸、大腹,給人以平易近人、有福氣的印象。 他們是非常有魅力的佛。 很受歡迎。 原來石雕的彌勒佛雖然不是我們常見的祈福,但是卻是另一種——盤腿彌勒佛。 這些彌勒佛像一般頭戴寶冠,身穿大漢服,頭戴花環(huán),結(jié)跏趺坐。 表情莊嚴威嚴,腹部平坦。
從我國莫高窟、云岡石窟等不少道教場所的彌勒造像形象來看,當?shù)氐膹浝帐翊蠖酁槭肿闶瘢饕憩F(xiàn)道教的彌勒來生觀。 姿勢,獅子坐在椅子上,仰望月亮。 這種盤腿彌勒石雕在歷史上的東晉南北朝時期非常流行。 由于當時社會混亂,局勢動蕩,人們希望有一位英明的君主出現(xiàn),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彌勒佛作為道教的未來佛,是道教的未來信仰。 因此,這種期待就寄托在彌勒佛石刻上。 在我國傳統(tǒng)帝王觀的影響下,盤足彌勒石刻很快在中國文化中出現(xiàn),象征王者風范的盤足彌勒石刻出現(xiàn)在各大佛教石窟和皇家石窟中。
道教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后,開始衰落,彌勒信仰不可避免。 對未來失去希望的人們迫切需要新的精神支柱來支撐自己繼續(xù)走下去。 在這樣的背景下,彌勒坐像也需要改造。 歷史總是有驚人的巧合。 這時,一名自稱是和尚的修士,身軀肥碩,腦袋肥碩,大肚皮暴露無遺。 他常常張口大笑,為大家乞討村大門牌坊,吃飽了就睡覺。 這種處世哲學和行為哲學是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 因此,從唐代起,道教彌勒石雕就以這位圓體胖和尚為原型,人們稱他為松松垮垮的和尚。 各地衙門,供奉于天王宮,深得人心。 在以后很多道士的心中,布袋就是彌勒佛。
彌勒佛的善良、慷慨、積極、豁達的精神成為中國禪宗的形象大使,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
